后现代主义疗法在斯坦案例中的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部

小陈聊搭配
喜马拉雅FM有声书频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部分(斯坦个案)最近了后现代主义疗法在斯坦案例中的运用您可以下载喜马拉雅FM或者在线收听后现代主义疗法在斯坦案例中的运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王继堃 著【售后无忧】
后现代主义疗法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它没有唯一的创始人,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与后现代主义疗法相对应,我们将前面介绍的疗法统称为现代主义疗法。现代主义疗法认为现实是客观的,现实存在一个标准范围。它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或行为偏离了客观的规范,它将这些不合规范的情绪和行为贴上异常的标签,然后再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状态。
而后现代主义疗法拒绝客观现实,更注重来访者的主观现实。也就是说,由关注问题的外在,转为个体的内在部分,强调对事件的多元意义的探讨。比如说,在面对一个抑郁的案例时,现代主义疗法注重的是探究来访者有哪些抑郁的表现、抑郁的根源是什么、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要如何消除等等;而后现代主义疗法则认为,来访者抑郁的状态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重点在于通过语言,帮助来访者发现抑郁对于来访者当下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或者借助抑郁在告诉来访者什么,或者在抑郁的状态下,来访者运用了什么积极资源来应对等等。
2
比较经典的后现代疗法有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和叙事疗法。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是一种短程的心理治疗技术,它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它认为人们都是健康而充满能力的。来访者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必要资源,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建构解决历程。
所以,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重点不是放在问题上,而是寻找来访者生活中积极有效的一面,也就是寻找问题的例外,意思就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就在例外之中。所谓的例外是指问题之外的其他行为或想法。通过询问探究来访者“做了什么使问题没有发生?”从而鼓励来访者使这个小小的例外变成改变的开始,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
比如说,一位女性来访者觉得自己的婚姻状况出现了问题,认为她的丈夫不再爱她了,为此她焦躁不安,时常把目光放在她的丈夫身上,希望总能和她的丈夫粘在一起,这让她的丈夫很抓狂,就想躲着她。丈夫越来越不爱在家呆,即便在家也时常一个人呆在书房里,不想和她说话。
这位女性希望通过咨询改善婚姻状况。咨询师进行了例外提问:“有没有一些时候,是你表现得比较放松,或者你能独自做些自己的事情?”
来访者回“我有时会自己看看书,不会想那么粘着他,他反而会走过来看看我。可能在那些时候,他认为我比较独立,就不那么让他厌烦!”
咨询师听了这个例外情况,充满欣赏地、用振奋性的口吻继续向来访者提问:“你认为他比较喜欢你独立一点。你是怎么让自己做到能独立一点的呢?”
来访者回“噢,有时我想做做自己的事,有时我告诉自己不可以总是依赖着他。”
咨询师继续提问:“当你这样告诉自己时,对你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吗?”
来访者回“有呀!我越是这样想,就越可以做到独立一点。”
……
这段对话就是通过发现来访者的例外情况,来帮助来访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能从一些小的例外开始,逐渐积累,引发夫妻俩日常沟通上更多、更大的改变。
为什么一些小的改变能带来更多的改变呢?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认为,人有一个系统,系统中有“黑”的部分(即问题发生的互动),有“白”的部分(即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传统的做法是从黑的部份进行修正,但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做法却要是从白的部分进行扩展。
由于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就减少一些,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了。小的改变不可忽视,就像滚雪球那样,从一个小的雪球开始,越滚越大,带来雪球效应,最终引发来访者现有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大的改变。
前面的那位女性来访者发现自己独立地看看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时,丈夫反而更愿意靠近她一些。那么接下来,她就会多一些做自己的事,不那么依赖他的丈夫。丈夫没有被妻子逼近的压迫感,也会越来越多地和妻子进行交流。日积月累,夫妻间就能够轻松相处。
接下来,我们结合一些例子来看看,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是如何结合工具进行实践的。
首先,它最常用的技术就是“聚焦改变的对话”。聚焦改变的对话需要咨询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帮助来访者聚焦于各种改变的可能性。前面为了帮助那位女性来访者,咨询师做了很多聚焦问题例外的提问,大家已经有所感受了吧。
咨询师还可以用探究“此时此刻可以做些什么”的问句,取代探讨“过去原因”的问句,重新建构来访者的问题,创造改变。比如说,咨询师在帮助来访者明确目标时,可以提问“你在生活中想要些什么?”或是“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想我可能帮你什么?”、“你今天来,想要改变的是什么?”这样可以使来访者停止抱怨,正视问题的解决,从而引导出行动的目标。
咨询师也可以通过提问帮助来访者,澄清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是什么。例如,询问来访者,“如果父母发现你变得比较乖了,你觉得他们会首先注意到哪个变化呢?”引导来访者描绘最先出现的改变迹象,从而展开解决问题的行动步骤。这里的提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奇迹询问。比如“当奇迹发生时,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目的是为了探讨来访者想要什么不一样的生活。引导来访者从关注过去的问题,转向探讨未来满意的状态,使来访者充满信心,同时又能理清长远目标。
第二,例外询问。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出例外,引导他去看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常用的问句是:“什么时候问题不会发生?”“曾经做过什么事情让你自己心情好一点?”
不知道你听完这些介绍有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生活中你也可以这样帮助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很注重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馈,包括鼓励和赞美、桥梁、布置家庭作业三个成分。通过鼓励和赞美树立来访者的希望,让来访者了解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桥梁是将鼓励和赞美与后续的任务连接起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寻找例外、进行自我探索、对比改变发生前后的差异,强化咨询效果,或是让来访者做一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行为任务。
3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代表“叙事疗法”。
一些学者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疗法”的理论。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开心的时候喜欢和身边的人倾诉一下。其实叙事治疗和这种“倾诉”有点相似,生动的语言可以再现当时的情境,重新让我们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
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将问题外化,也就是将人与问题分开,强调“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进而解构问题,重写故事,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大家听到“外化”、“解构”这些概念有些陌生吧,没关系,在下面的咨询策略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地举例说明。
叙事治疗很重视“故事”,一种是主线故事,一种是支线故事。主线故事也就是问题故事,来访者生命故事中那些特别重要,成为围绕着某个主轴的故事。支线故事也称之为替代故事,是来访者生命故事中不符合主轴的,不被注意的事件。
比如说,一个31岁的女博士来到咨询室,她的工作很好,收入也不错,已经自己买了房子,但是她自己对自己并不满意,时常感到难过痛苦,在咨询室里泪流不止。咨询师了解到,她之所以如此伤心难过,是因为她参加了无数次的相亲活动,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结婚成家。而家里人又不断催婚,让她疲惫不堪,这就是她受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问题故事,也就是主线故事。
而如果不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的影响,她完全可以生活得很富足,很快乐。通过叙事疗法的帮助,就需要帮她重构“没有结婚,也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的支线故事,或者替代故事。比如说,虽然还没有结婚,但是她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或者说因为没有结婚,她可以非常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外出旅游、读书学习、听音乐等等,反而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有意义,自己可以拥有各种自由的选择。
用支线故事去替代不合理的主线故事,是叙事疗法的核心概念。发展出新的主线故事之后,还需要帮助来访者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的基础之上,认同自己,从而帮助个体解决当前以及未来会遇到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叙事疗法的咨询策略有哪些。
首先,是将问题外化与解构,通过外化,让人透过问题,去看到自己的力量与能力。可以将问题拟人化,帮助来访者与问题进行对话,例如面对一个抑郁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提问:
“哪些时候抑郁离你比较远呢?”
“好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抑郁,他将会带我们走向何处呢?”
“当你感觉不到抑郁症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在做什么呢?”
“这么长时间了,你仍然在面对这个抑郁,我非常好奇,能不能问一下,在这么长时间里面,一直面对他而没有被击垮,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你想对这个抑郁说点什么呢?这个抑郁想对你说什么呢?”
这样,来访者的抑郁不再和来访者合为一体地出现,通过问题外化的提问,来访者可以站在抑郁之外,来解读抑郁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不抑郁的时候自己在干什么,自己是如何应对抑郁的,抑郁对自己有什么意义,等等。
在问题外化和解构后,需要重构故事。像前面的女博士的故事那样,很多来访者的主线故事背后常常蕴藏着一些特定文化、历史知识和习惯,这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常常是来访者问题的建构者,而我们很容易成为文化下的牺牲者和替罪羊。叙事疗法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跳出受主流文化影响和控制的自我认同。
例如,来访者对咨询师诉说:“童年的时候,爸爸经常打我和妈妈。我那时特别爱上学,但是有时也逃学,我逃学并不是为了出去玩,而是偷偷看爸爸妈妈有没有吵架,看他们是不是还好。我觉得自己那时真的好可怜啊!”
叙事疗法咨询师的态度与思维过程是:
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就一定可怜?谁规定的?
小小的他怎么就想到偷偷地去看爸爸妈妈有没有在吵架?
他说的那个可怜是什么?
觉得自己好可怜,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可怜的日子里,小小的他是怎么挺过来的?
在可怜的日子里,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里?
重构故事需要挖掘特殊意义事件,也就是寻找任何不符合主线故事的事件,可以是与主线故事相矛盾的事件、与主流文化不相合的地方,或者找出问题无效的时候。发现特殊意义事件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直到发掘出来访者内在的力量。所以要做到解构与重构,咨询师不是要同意来访者已有的感受,或者对来访者表示同情与怜悯,而是要用一种外化和好奇的态度去看待来访者的经历。
可以通过“行动蓝图问话”将特殊意义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串连起来,探索特殊意义事件的细节,了解来访者对生活的自我认同、人际关系给予的意义,包括欲望、动机、目标、梦想、期待、价值、信念、决心、许诺和比较理想的生活形态等。叙事疗法对特殊意义事件的探究和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对问题例外的探究十分相似。
4
上面介绍的两种后现代主义疗法都乐观地相信人是有能力、有资源的,他们可以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想要这些疗法有所成效,合作与沟通才是关键。来访者和咨询师一直处于积极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倾听,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世界,进行积极的行动引导。然后经由邀请,促使来访者做出进一步改变,协助来访者搜寻新的意义,产生新的想法与行为。
咨询师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专家,而来访者才是最了解问题的专家,两者合作,问题就迎刃而解。咨询师只是“引发”来访者运用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制造”改变。这里强调的是来访者自身的资源,尊重来访者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
1.在你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一些有待挖掘的例外或特殊意义事件?
2.后现代主义疗法适用于什么样的来访者?

医院犯错了怎么办

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
接触过后现代尤其是叙事和焦点的朋友,想必对吴熙娟  周志建  黄锦敦  林祺堂几位非常熟悉。他(她)们均来自宝岛台湾,授课风格迥异,或风趣幽默,或安稳沉静,但其共同特点就是高超的叙事和焦点水平,这些均源自他们20年以上的咨询实践和教学经验。我很幸运,在刚接触叙事,就遇到他(她),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林祺堂老师

与祺堂老师相识,只源于他的一句话??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咨询师。当时,处于困顿中的我,无意中收听了中育心理的一次5分多钟的焦点微课,由此我知道了焦点,并当即决定去呼和浩特参加由他主讲的短期焦点短期治疗课程。课上,祺堂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前来上课的同学。贴近??希望??能量??修行,焦点精髓就此被结构了。

“贴近”,源于叙事,这也是祺堂老师的焦点课程的独特之处。虽然焦点和叙事同属后现代,但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焦点,擅长短平快,直击人的心灵;叙事,强调慢炖,润物于细无声之中。祺堂老师将叙事的哲学观融入焦点短期,发展出不一样的焦点。

在内蒙这次课上,我从祺堂老师那里知道了“叙事”??他与黄锦敦老师8月份将在广州开设为期两年的叙事长程课。由此,我知道了叙事,时间是2023.7月。由此,我认识了叙事,走进了叙事课堂,并疯狂地爱上叙事。
以下附上林老师的简单介绍:

林祺堂(中国台湾),临床心理谘商师,心灵魔法师。

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历任台湾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心理谘商中心主任,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博士,游历各级学校、企业、心理咨询机构、海峡两岸二十年以上心理咨询与治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授课经验。

学术专长与兴趣??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治疗:叙事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督导:循环督导模式与自我统整。

隐喻治疗。

幽默在治疗中的应用。

(二)黄锦敦老师

如果说祺堂老师将我领到叙事门口,那么锦敦老师就是带我进入叙事这座神秘殿堂的人。

初见锦敦老师,是在2023.8开始的广州叙事长程课上。锦敦老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小辫子,好玩吧?
性格上,锦敦与祺堂完全不同,但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举办叙事工作坊。用“温润如玉”来形容锦敦老师其人,是绝不未过的。不仅如此,二十几年的叙事实践经验,成就了他独特的叙事个人魅力。由此,锦敦老师拥有了一大批忠实铁粉,追随着他台湾、香港、大陆等地上课。

以下是锦敦老师的简介:

黄锦敦,生于1969年,叙事治疗取向训练讲师,台湾知名督导与心理咨询师。

喜欢创作,从木工,手作灯具,发展治疗性卡片,写书,带领工作坊到生小孩觉得都是美丽的作品。

喜欢旅行,在移动中感受安静,在变化中体会简单;

喜欢叙事治疗,近年来持续投入书籍与治疗性卡片的创作。

已出版作品包括:

书籍: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颗心长大》,《生命的神秘配方》,《最想说的话,被自己听见》,《三根棍子乱讲话第一辑(有声书)》

治疗性卡片:

《哇卡:叙事治疗独特结果问句卡》,《哇卡二:生命故事卡》,《悟卡:叙事治疗重组会员对话卡》,《热情渴望卡》,《亲职卡:亲职对话澄清卡》,《情绪对话卡》。

想必,锦敦老师的书,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

(三)周志建老师

周志建,被称为“叙事王子”,心理谘商博士。台湾叙事治疗推广先驱。20年资深谘商心理师。疗愈光工作室主持人。台湾「叙事私塾」主持人。「自由书写」推广人。资深叙事取向咨询专业督导。「故事的疗愈力量」、「拥抱不完美」、「把自己爱回来」故事疗愈畅销作家。

初见志建老师,是2023.11月北京志建老师工作坊。志建老师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与锦敦老师是好朋友。生活儒雅而精致,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这位大叔级的帅哥将自己活成了叙事,曾将自己的博客名字更新为“周叙事”(他说叫志建的人太多)。

他的叙事已走得很深,与锦敦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如今,他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发展出BEST身心疗愈(如若了解,请关注“叙事王子周志建”公众号)。如果你只是想疗愈自己,可直接参加他的工作坊;如果你想成为BEST疗愈师,我觉得还是应该有叙事基础的。我的同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
如今,他的书也是很多读书会都会选用的书。想必,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或者正在读?

(四)吴熙娟老师

熙娟老师作为叙事创始人迈克.怀特的嫡传弟子,将叙事从澳洲引进亚洲,如果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叙事。她是志建  锦敦  祺堂三位的老师,业内非常受人尊重。

初见熙娟老师,是2023.11月底熙娟老师长春叙事一阶工作坊。那真是一个温柔的人,也是把自己活成了叙事的人。
以下是吴熙娟老师的简介:叙事大师吴熙?博士

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华人弟子,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美国国家婚姻与家族治疗协会认证督导,美国哈佛大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

吴熙?最早将叙事治疗引入台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多场叙事治疗工作坊,为亚洲咨询师进行培训为多部华语叙事著作进行导读。

(五)我与四位老师的合影

以上就是与后现代注意心理咨询以及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也是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分享。看完后现代注意心理咨询一文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