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相见假装不认识 张豆豆于家翊分手

娱小瑜
01 挫骨扬灰不解其恨

红楼梦里最令人胆寒心惊的事件,莫过于血洗怡红院。这场大血洗涉及面虽广,但核心只指向一个人:晴雯!

王夫人跟晴雯之间,一定是上辈子就结了什么梁子,否则无法解释她对晴雯的恨。

有些人说:她不就是撵走几个懒丫头吗,人家一府主母不能撵人吗?

不错,她的确有这个权力。如果真为管理,谁都无话可说。但如果是恶意的,借助权力伤天害理的话,就算是皇帝老子,也免不了被后世唾骂。

分手相见假装不认识

为什么可以断定她是恶意对待晴雯?只看晴雯死后的情况就够了。

晴雯被焚化了,而且原著里写的很清楚,是王夫人硬逼着晴雯哥,焚化她的。

请注意:在成书的那个年代,人们非常注重死后的安葬。火化是挫骨扬灰,是极其恶毒的惩罚。

在那个时代,如何对待死人,比生前更重要!追溯起来话题就长了,总之我们国人的传统是死者为大。活着受点罪那不算啥,死后得不到善待才最可怕。

按照古老的价值观,死者若没得到正规安葬,将成为孤魂野鬼,在另一个世界受苦。比如尤二姐,没能进贾家祖坟,那就是被严重侵犯的例子。

因为她是二房,属于贵妾,是主子阶层。按照礼法,死后入祖坟。家谱、牌位一样都不可少。无须讨论她生前的是是非非,反正她的身后事,就是贾家伤天害理。尽管如此,她好歹入土为安。

金钏死后被赏了五十两银子,还拿主子小姐的衣服装裹了她,足以令她得到优越的安葬条件。也算入土为安了。

金钏屈死也是贾府伤天害理。贾政根本没调查来龙去脉,只看她的死法,就下了判断说:

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

克夺之权、暴殄轻生、祖宗颜面何在!请品味下贾政的用词,和懊恼的心情。

如果他再弄了解了金钏生前受的委屈,会不会认为王夫人所为,是杀人诛心的不赦之罪?!


02 金钏和晴雯对比

金钏再委屈,跟晴雯比算啥啊!

1、对比两人的“罪证”

金钏当着王夫人的面跟宝玉调情,被骂小娼妇,尽管是小题大做,但毕竟“罪证”真实存在,被抓了现行。

晴雯呢,王夫人说她是狐狸精,抓到一件实证了吗?

至于说晴雯打扮的出格了、骂小丫头了,根本上不了纲。因为都不是本质问题,只需要主人明示教导,就能改正过来。

退一万步说,即便屡教不改,也只是性格缺点,她没偷没盗没叛主,没有实质上的大错。最最严重的处理方式,无非降级使用而已。

撵出去,是有条件的。就像现代社会,辞职可以有各种理由,但开除就不一样了!没达到严重违法乱纪的程度,也不能开除啊。

现代社会无故开除员工,违反劳动法。当时社会无故撵人,就是伤天害理、不仁不义。

2、对比死后的名誉

金钏跳井后,王夫人对外宣称她摔了自己的东西,这是为她恢复了名誉。加上厚赏下葬、恩赐玉钏这番操作,等于补偿了金钏。

可晴雯呢?被她逼死了,还硬说她有女儿痨。所谓女儿痨,就是女性青春期的肺结核病,常见症状是日夜咳嗽、消瘦、闭经。晴雯一条也不占。

人都死了,还要污蔑人家,莫须有的罪名,莫须有的痨病,令其成为“瘟神”。

撵走的时候,说她狐狸精;汇报的时候,不说狐狸精了,变成了懒;人死了,又变成了有痨病。

王夫人撵人的理由到底是啥?大约只有天知道,反正一天可以变无数次。只从这个态度看就知道,是管理还是报复。

分手相见假装不认识

3、对比赏银

对比所有下人死后的赏银,没有人比晴雯更少。

金钏不用说了。鲍二家搞出丑事自杀,是她自己的错,死后却给了二百两银子发送,贾琏还将衙门里的番役仵作人叫来帮着办丧事。

贾琏绝不是怕打官,而是为求个心安。好歹也是一条人命,即便再下贱,即便她有再多错,她的死总归跟自己有关。

若论错误,晴雯远不及鲍二家;若论背景,晴雯是老太太的人,比鲍二家的不知高贵几千倍;若论职场资历,晴雯全府最美最巧,作为高级丫鬟贴身伺候主子多年......

一个妙龄女子,把人生最鲜活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贾府,毫无理由的殒命在这里,可她价值却远不如鲍二家的,更远不如那些鼓动唇舌上门打秋风的人。

4、对比安葬

“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看看这语气,强硬到何种地步?病因是赤裸裸撒谎,处理方式是赤裸裸的暴戾泄愤。

生前无论被欺负得多惨,命运无论多差的人,最后都入土为安了。唯有晴雯被挫骨扬灰!

很多人不喜欢她,说晴雯太张扬,活该。张扬不张扬,这事先不掰扯,就算张扬,就犯了死罪吗?

各位知道挫骨扬灰是啥概念吗?

古代处罚犯人有很多酷刑,除了直接砍头以外,腰斩、炮烙、凌迟、五马分尸等等,甚至死后被开棺鞭尸,这些全部加起来,还远没有挫骨扬灰严重!

换句话说,十恶不赦的大罪也未必挫骨扬灰。历史上享受这待遇的人屈指可数,近代也就洪秀全。因为以古老的价值观,这样死去的人永远不得超生,灵魂尽灭!

晴雯死后成花神的说法,是小丫头随口编的,那可不是王夫人的初衷。

她下令焚化晴雯,是妥妥的狠到极致的打击,是要她永远不得超生!

需要有多大的仇恨,才能残忍到这种地步?

烧杀抢掠的匪徒、作恶多端的大奸大邪,死后尚有全尸,晴雯到底有多大的罪,要得到这样的结局?

她没偷没抢、没香囊、没调情,没犯过任何王法,没有丝毫道德问题,只因打扮的好、骂过小丫头,就该生前被侮辱、死后冠恶名、尸首无存、永不超生吗?

如何形容王夫人的行为呢?只有【丧心病狂】四个字适合她!

并非我偏爱晴雯,天下之事大不过一个“理”字。

惩罚与罪孽是对应关系,不是随心所欲。以古代法治制度做参照,让任何人来评价这件事,都只能说王夫人疯了。

同理,一切认为晴雯活该的人,灵魂里都是恶魔。

分手相见假装不认识

在贾政看来,无论下人有没有错,只要把她逼死就是暴殄轻生、罪莫大焉。如果贾政知道这挫骨扬灰的“好事”,又会作何感想?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晴雯被虐杀,就是四大家族死到临头,必遭虐杀的本因!

03 王夫人真的不认识晴雯吗

那么问题来了,王夫人跟晴雯到底积了什么仇怨,让她如此丧尽天良?

要解开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一个前提:抄检大观园之前,她到底认识不认识晴雯。

1、从母子情理上说

我初读红楼梦时,只是个小学生,当时对这个情节百思不得其解:王夫人可是宝玉的亲妈哦,他儿子的大丫鬟,伺候若干年了,她竟然不认识??这妈得有多大的心啊。

没办法,书上就这么写的。于是只好暗想: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了,贾府丫鬟太多了吧。

再后来细看,贾府丫鬟虽多,可是大丫鬟不多啊。各主子身边的大丫鬟,哪个不是声名赫赫、如雷贯耳?

宝玉是什么级别的人物?若论存在感,他的丫鬟才是全府第一。跟宝玉日日耳鬓厮磨的大丫鬟,竟无声无息到这般地步?

2、从主母身份上说

更何况,王夫人是贾府的总管家啊!

她再不管事,也不至于耳聋眼瞎。府上最惹眼的员工都不认识,儿子贴身大丫鬟不晓得............到了这地步的话,还当什么主母,出家好了。

宝玉住绛云轩时,晴雯就开始伺候了,那里紧挨着贾母。王夫人每日去贾母那里三四次,从来就不踏足绛云轩吗?

晴雯还兼顾着贾母的针线活,经常穿梭于贾母房中。而且她历来爱往外跑腿办事。就算王夫人不踏足绛云轩,在贾母处、在其他各处,也从没遇到过晴雯?

3、从晴雯的来历上说

晴雯最突出的标签,是贾母送的。六十三回林之孝家的有段话说:

林之孝家的又笑道:“这些时我听见二爷嘴里都换了字眼,赶着这几位大姑娘们竟叫起名字来。虽然在这屋里,到底是老太太、太太的人,还该嘴里尊重些才是。若一时半刻偶然叫一声使得,若只管叫起来,怕以后兄弟侄儿照样.........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

作者让她啰啰嗦嗦说几百字的大段话,可不是废话啊。

古人孝道为上,父母给的东西,要恭恭敬敬的顶在头上。彼时晴雯袭人已就职多年,但按规矩,宝玉仍然应对她俩另眼相看,待为上宾。

反过来说,长辈也绝不会轻易赏你一个大活人。尤其是赏给男孩子的,那都有特殊用意。

分手相见假装不认识

贾琏成日为家里跑腿办事,结婚多年无子嗣,论条件、论功劳早该赏了吧,可他嘴馋了多年,才被赏个秋桐。贾琮贾环贾兰这些男孩,这好事想都不用想,没门!

除了秋桐是赏的,另一个就是晴雯。整部书里,只有这么两例。外加一个借用的袭人。

换句话说,就算王夫人不认识全天下人,也一定深深记得晴雯和袭人!

细细对比晴袭两人的来历,其实还有不同:

1、袭人是借给宝玉用,她的工作编制还在贾母处。所以只有晴雯是长辈送的丫鬟。

2、从两人归属宝玉的时间,能看出贾母的用意。

黛玉进府时,宝玉只有七岁,袭人已经伺候多年。伺候小孩子的会选什么人?当然是奶妈型。难道才七八岁,就给他预备姨娘?

而晴雯呢,根据《芙蓉女儿诔》来推算时间,宝玉12岁时送来的。

如此敏感的年龄,送个绝色丫鬟,你说贾母啥意思?

读者可以糊涂,贾府的人谁都不糊涂。就在宝玉12岁时,也就是晴雯第一次闪现那日,袭人就迫不及待的跟宝玉云雨了。

不是感受到强大的压力竞争力,袭人何须如此?这时间也太赶巧了吧!

袭人能一眼看透的事,王夫人反而看不透?贾母忽然送个绝色丫鬟给宝玉,这么大的动作,她置若罔闻?呵呵,真若如此,出家一万次也解救不了她。

把这些背景弄清楚,你才会明白:王夫人不仅认识晴雯,而且早就认识到了骨头里了,日里夜里都不会忘的那种。

因为全府上下,只有这个丫鬟特殊,只有她承载着贾母的美好期望,来到宝玉身边。

4、从凤姐的汇报上看

三十六回凤姐向王夫人解释月例钱,重点罗列了宝玉的丫鬟:

......就是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

这段话是当着薛家母女、黛玉等人说的。显然,她提及的丫鬟,在座大众都认识。晴雯排在最前面,是大丫鬟的代表。听汇报的王夫人没提任何异议。

这是一段涉及工资的谈话,数人头的时候。如果你是领导,不认识的人算在工资表里,还位列第一,你无动于衷吗?

由此可见,王夫人说不认识晴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成立,完全是弥天大谎!!


04 王夫人为何撒谎

正因为晴雯是贾母送的,承载着贾母的一腔厚望,王夫人才一定会厌弃她。

王夫人跟贾母的权力之争由来已久。准确的说,贾母没跟她争,是王夫人在单向争。贾母作为老祖宗,不直接管事,但她的精神影响力巨大。而王夫人做儿媳做的太久了,早就做够了,不想再活在贾母阴影下。

随着贾母日渐衰老,王家势力日盛,王夫人渐渐有了抗衡的资本。矛盾的焦点,就集中在宝玉身上。

宝玉是贾母带大的。站在贾母的角度,无论是情感因素,还是家族长远规划,她插手宝玉的未来,义不容辞。而王夫人只想儿子归自己,做她王家利益的筹码。

王夫人对黛玉的敌意也是源于这里,不是黛玉哪里不好,只因为黛玉是贾母选定的孙媳妇。

贾母对宝玉的每一个举动,在王夫人看来都那么刺眼,都侵犯了她的权利。

可是偏偏贾母对宝玉各种爱,不仅给他安排上青梅竹马的孙媳妇,连姨娘这种小角色,都提前选好了。你说王夫人能不气吗?

黛玉尽管有锦衣玉食的优渥生活,但王夫人及其党羽给她的冷慢白眼并不少,如果这位主母真能以客待之,她何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呢?

王夫人对黛玉的政策是:正面冷处理,侧面加竞争者。就是炮制金玉良缘,让宝钗勇敢的上。

对待晴雯呢?一样的,也是正面冷处理,侧面加竞争者。

所谓竞争者就是袭人。王夫人大力抬举袭人,抬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工资从私人账上走,旷古以来有这种先例吗?赏钱赏物赏菜什么的,不必说了,回家探亲让周瑞家的护送,她是伺候王夫人的哦,这待遇凤姐也未必享受的了。

所有这些都在跟贾母对着干。抬举了袭人,就必然打压了晴雯,一山容不得二虎。

所谓正面冷处理,就是装作不认识她。这是很高明的一招!

为什么呢?如果王夫人跟晴雯正面产生交集,她不可能对晴雯有好气。但若不能一击而胜,把她彻底拔除的话,那些没好气儿的脸色,反而成了把柄。明确的敌对信号,传到贾母那儿,对自己毫无益处。

既然不适合向她释放脸色,那最佳的方法是装作不认识她。

晴雯是贾母的丫鬟,这是个很重要的护身符,装作不认识她,这个护身符才能失效。

反之,明知她的背景,又没啥把柄地去为难她,等于给贾母脸色看,等于践踏了贾母的权威。在礼法上就成了王夫人的错。

拿定了这个既定方针后,王夫人在其后的五六年间,也就是晴雯伺候宝玉整个期间,她都一直尽力避免跟晴雯打交道。

有晴雯出现的地方,她装看不见;有人提到晴雯,她装没听见;使唤怡红院的人办事,自动屏蔽掉晴雯;就连凤姐汇报工作涉及晴雯,她也装作一阵风吹过,忘了!

长久以来,一直有人在探讨:刘姥姥口中的爽快人王夫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变成了木头人?

呵呵,多可笑的问题啊,所谓“木头人”,那是贾母口下留德好吗!你让贾母怎么形容,难道说出真相吗——她学会了在贾母面前不表态、不交流,更学会了阳奉阴违、伺机而动。

经过这么多年“修炼”,隐忍如斯,而内心已成为阴狠深沉、诡计多端的魔鬼。

作者对此写得极为隐晦,几乎很难察觉,只有假装不认识晴雯这事,才能窥见一斑。

分手相见假装不认识

尽管我分析了这么多,相信仍然有很多读者一脸懵逼:至于吗?晴雯就是个小丫鬟而已,王夫人堂堂诰命夫人、一府主母,犯得着费这么大劲,跟她躲猫猫斗心眼若干年吗?

很多人会说:我不相信,你一定是过度解读了!

我也希望是过度解读,可惜........晴雯袭人虽然是小角色,但她们背后牵扯到的势力和事件,并不小啊!有时候,当主体力量不能正面交锋时,就会由小人物,去代替主体矛盾博弈。

晴雯和袭人间的博弈,就是替代贾母和王夫人。作者不能明写,只能借用晴袭这个小角度来暗写。

最后抄检大观园、血洗怡红院,并非王夫人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长期博弈抗衡,各种时机成熟后的一次总决战。

在收网行动中,晴雯的反应,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她为什么不向贾母求告呢?

这是因为,关于贾母、王夫人、晴雯、袭人这四个人之间的恩怨经历,作者隐藏着太多暗写!读者们只看表面,当然无从得知了。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展开详解。卓语将在下文,为你还原晴雯六年职业生涯的全部点滴,让你看到比宝黛钗三角恋更精彩、更深刻的贾府真相。

05 小结

毫不夸张的说,王夫人铲除晴雯的过程,一旦还原,会令人脊背发凉。世上最毒的心计、最狠的手腕,原来在这里。

从罪与罚的角度去看,你才能明白作者刻画了什么。纵观古典文学、纵观历史,都没见过如此惨无人道、如此狂悖无理的事情。

人一旦对权力痴迷热衷,而又受到阻力时,就会把怒火撒向弱小,对无辜者滥施淫威。践踏着别人的血肉,来填补内心的黑洞。

权力一旦不受规则约束,没有了罪罚相应的概念,凭主观喜好滥发淫威,逆我者皆亡,那世界必将陷入野蛮的痛苦中。

只有你解透这个道貌岸然的王夫人,你才能理解作者一字一血撰写的《芙蓉女儿诔》。